“中医药文化”之“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学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现知最早的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 该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中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药的发展
1、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 种,称为《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还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2、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称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中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3、宋朝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每个一定时期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增药500多种,并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
4、明朝时期,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名著—《本草纲目》。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李时珍在这部书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的药物知识,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及有关药物等项,体例详明、用字严谨,是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也是中国科学史中极其辉煌的成就。
5、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误和补充,增药716种。
由汉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余种,各有所长,除了上述具有总结性的几部书外,还有一些专记外来药物、食物疗法、救荒植物以及侧重药物鉴别、侧重药物炮炙等多部亦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此外,中国古代人民关于药物的知识还收录在许多医学和方剂学的著作中。例如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干金备急方》和《千金翼方》、宋代陈师文等所编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等等,不胜枚举。
结语: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他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药能够汲取时代的养分,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