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道传统与和谐文化
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崇尚大道,追求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就是“崇道”“尚和”的文化,在这方面,中华文明远比其他文明突出、鲜明。
诸子百家无不奉“道”为圭臬。儒家鼻祖孔子就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家创始人老子更把“道”视为宇宙的本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则说:“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先秦以后的思想家都以“道”为最高准则和最高追求,刘勰的《文心雕龙》首篇就强调“道”是“文”的灵魂,是“经”的根本。韩愈爱《师说》中直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是中华文明斩不断的命脉。在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乃至商贾百工、平明百姓之中,不同的人可能对“道”作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无人降低“道”的至高、至尊的位置。古人说的“道”是宇宙本原,是客观规律以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反映。“道”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中华文明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中国文化的崇尚、遵行“道”的终极目标就是社会和谐乃至万物和谐。一个公道的社会、诚信的社会、仁善的社会、没有偏激的社会、健康的社会,一定是高度和谐的社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终极追求,“大道”则是走向和谐的必由之路。中华文明是追求和谐的文明,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早在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就产生了朴素的和谐意识。《尚书》关于尧舜禺执政理念的记载就有“协和万邦”、“咸和万民”的名言,这表明,在国家尚未形成的时候,先民就已经把和谐作为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史伯的“和实生物”,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老子的“知和曰常”,都以“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而历史统治者也都力图提高 的和谐程度,自汉代至宋代的千年间,含有“和”字的年号多达50余个,如“征和”、“建和”、“致和”、“隆和”、“永和”等,平均每20年就出现一个以“和”为标志的年号,晚近以来,最高统治者甚至在中央政权所在地建造极富象征意义的“太和殿”。可以说,这种和的理念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